匣,一般指用木料制成的,有盖可开合的器物。而这个器物的由来和文化意义又是什么呢?
关于匣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。当时人们常把贵重的东西放在一个用木板制成的盒子里,以防丢失及防潮湿等。这也是匣一般的使用和功能。
但是,在文化和历史的深度还隐藏着更多的内涵。例如在《周礼》中,匣是贵族们迎娶新娘后、婚礼仪式结束之前果盘、茶具、香案等物品放置的容器。这意味着,匣在周代社会更加符合社会礼仪和文化价值体系,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尊重礼仪之风尚。
从《庄子》的“故学盈虚,旁行无结,以至于际遇,而构为是非。守一道,足以防身;修一业,足以成器”可以看出,匣有“盈虚”的内涵。所以,无论是周代还是战国以后,凡是考核文人才华、精通诗文的证物,都必须放在一间叫做芥子匣的运转装置中,取其“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”的含义。
总的来说,匣从起初的实用性器物逐渐走向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升华,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标志和象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