钱塘江,是中国的第三大河流,也是中国南方多个沿海城市的母亲河。然而,每年还是有很多人,无论是住在钱塘江两岸的居民还是游客,对钱塘江产生了一些误解。有人说,钱塘江的潮汐是因为日月引力;有人说,钱塘江水深到处如同渡口;有人甚至说,钱塘江根本就没发生过大潮。
其实不然。钱塘江大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智慧与执着、最具感人与壮观的计划性海洋观测之一。从很早以前,中国就开始观测大潮,记录这个自然现象,而这个工作一直延续至今。
走进如今的钱塘江南岸,你会发现,这里已经被钱塘江大潮观测所包围。气象站、潮汐站、水下观测站、地基稳定性站、灾害监测站, 数百个各式各样的台站布满全岸。
最早的钱塘江大潮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4年的《淮南子》。这个时候,中国已经有了高超的天文技术。古人发现,在春分和秋分两天,日出日落时刻基本相同。而在其他时间,日出日落时刻差别平均约4分钟。他们随之归纳出几个极其重要的节气: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、芒种、白露、寒露、大寒和重阳节。
钱塘江大潮出现的时间也符合着这样的规律,通常周期大约为18年左右。所谓的“八十年一遇、九十年一见”的“穿潮”现象即是由此而来。
作为推广文化的载体,今日钱塘江大潮所依托的气象站、潮汐站、水下观测站等、科技手段会让每一个人都能参与进来,近距离接触钱塘江大潮,感受古人留下的智慧结晶。
钱塘江大潮的历史在不断地前进,它也与我们身边的科技一起,在寻找一种更好、更准确的观测方式。而这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和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工水道——钱塘江的结合,又助益于科学研究和文化的传承。